如何提高效果?现在很多企业都意识到的重要,但如何达到和提高的效果,要注重以下几点:
1---)来自管理高层的支持和重视是关键。尽管这似乎是老生常谈,而且几乎所有公司的管理高层似乎都支持员工,但支持和重视还远远不够。例如,在消费领域,员工的总预算不到广告费用的1/10。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把广告费用的10%转到员工上来,不仅会改善产品推广的最终效果,而且会提高公司的总体利润,以及增强公司长期的持续发展。
要搞清对象,并对其分类。因为最忌讳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设计好的课程很难满足具备不同水准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2---)部门要把自己的队伍建设成为专家型队伍,必须能够成为决策层的顾问,同时影响决策者大力推进项目,这样只有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培养良好的组织习惯才能实现。这将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企业部门在今后几年中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3---)把握对象的需求是提高效果的关键一步。需求分为个人需求和组织需求。对于管理规范的企业,都鼓励员工的个人发展,结合员工个人发展所提供的课程,无疑会受到员工从内心深处的欢迎,效果的提高从主观上来讲就没有问题。这一部分的关键是要看的形式。对于受教育程度高的员工,互动式会较高,而对于教育程度低的员工,课堂式会更合适一些。
4---)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计划,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具体、多样的主题,如ISO9000、项目管理、销售、技术等等。每个都有具体的要求,这种要求决定了的方式方法。
涵盖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员工,如生产、采购、财务、研发、市场与销售等部门中的专业技术人员、行政人员、管理人员、车间里的基层工人等等。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适当的主题、深度及形式是很重要的。一刀切式的不会收到预期效果。对高级经理强调也同样重要。往往是为提升低层员工而设。如果高级经理不称职,那么整个预算将会付诸东流。
企业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虽然针对短期利益的,对公司目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取得成功很重要,但致力于企业长期利益的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旨在长期利益的包括更深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专业知识。
5---)课程设计要有针对性。这不仅意味着对人员要有的放矢;在外企,课程设计还要注重东西方文化,因为两种文化背景的受训人员接受知识的背景和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如东方人喜欢集体性的问答,而西方人则喜欢与老师独立交流的互动式学习。在形式上要灵活、生动、活泼,易于为员工所接受,切忌形式主义、走过场;要紧密联系实践,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避免单向的灌输。
6---)让公司的全体员工确实认识到的重要性也非常关键。员工往往认为的重要意义在于获得证书,而忽略了的实质。一旦获得所需要的证书,员工进一步提高自我、甚至应用从中所获得技能的积极性就消失了。切忌所有学员都有证书,如果是这样,也就丧失了激励的作用。每次保持一定比例的不及格者,这样学员才会努力并认真地参与进来。对于不及格者,可参加下次的,并拿到证书。证书不一定要权威机构的,公司内部的也可以,但你要尽量将这个证书变得权威些,变得有吸引力些。改善员工的硬技能固然重要,同时,改善他们的软技能,如纪律、职业道德和献身精神更为重要。提高这些软技能,对一个公司的成功来说更为关键,因为它是对硬技能有效性的保障,同时也更具挑战性,因为软技能要求员工改变他们的态度。为此,你要精心设计一系列行动方案,以保证能有效改变他们的态度。这一过程西方称之为“变革管理”。为了有效管理这种变化,公司需要制定一套明确的绩效评估方法和激励计划,其中要能够反映出先进技能的重要性。“人们往往并不按照正确的或必须的去做,而是按照要考核或奖励的去做。”对于出于组织需求的课程,要分析可能引起效果降低的原因。常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课程不能引起学员的兴趣,所以,向学员表明及课程对他们的重要性及对他们职业发展的帮助会提高效果。大部分跨国公司都有职位说明书,在职位说明书中都会列明该职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所以,出于组织需要的就要结合职位说明书来进行。
7---)的师资要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工作热情。专业知识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内容。而工作热情对教师同样重要,它意味着是否该教师热爱这份工作。这将是一种态度。爱立信(Ericsson)对待教师的考核即有两方面,即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态度。导师的选择一个是公司的高级经理,一个是外聘。使用公司的高级经理作为导师,好处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缺点是高级经理可能缺乏技巧的,不能进行生动的讲解,如果先安排高级经理参加者课程效果会好些;对于外聘的导师,一个是费用较高,另一个是目前很多和导师鱼龙混杂,另外还要关注和导师的专长范围,因此必须把握好评估关,可以向他们的客户进行咨询也可以进行试听。
8---)研究证实,若要成功地进行,至少应有一半工作人员不是职业者,而是直线管理部门的经理,他们把作为职业发展计划的一部分。采取上述措施可以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和支持组织人力资源的发展。一些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人力资源发展部门的最重要职能就是将经理们为者。换句话说,应该使所有层次的经理懂得,他们所采取的每一个行动既可能促进也可能有碍于人力资源的发展。另一方面的偏见是直线职能人员应充分参与以使部门变得无足轻重,并且应返回到师傅带学徒的状态。尽管这仅是少数人的现点,但的确有一些人试图用更多的托管来代替的功能,这种托管更多地强调执行业绩而不是人力资源的发展。在早期研究中,仅仅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强调雇员应该做什么才能实现组织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部门变为业绩管理部门,把大约80%的精力用于注视工作环境,而将20%的精力用于雇员,只注意怎样将业绩加以分类,而不考虑达到目标首先必须做什么。由于每个组织都有其特点,并且这种差异应反映在的设计上,所以给出部门的“正确”结构并不容易。但是,无论其正式结构如何,部门必须注意以下一些关键环节。首先,直线职能部门的经理应该参与设计的各个环节,如推广、营销、分析和评估等;其次,应向权力中心阐明的作用,以便将纳入组织的战略计划;最后,应围绕更多的任务来组织人员,这些任务注重人的行为效果而不是人的能力。
此外,组织还必须明确与其它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关系,以便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机构,其内部的成员都自觉地以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方式去学习和参与变革。尽管组织的迅速变化使得人们难以确定合适的结构,但人力资源发展已被形象地比喻为组织的“鱼塘”,即其必须集中反映一个组织最紧迫的职业需求,同时体现管理的风格和雇员的权力。
9---)设立完善的评估制度。的效果要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测评得出。对教师评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对学员的成绩评估则是为了对其有相对制约,以保证学习效果。因为企业多是免费和不正规的,易流于形式,所以最终要有完善的考试制度和定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测评调查。组织中的管理者都试图对其所采取的措施进行预测和控制,但由于对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不都是可以被考虑到和管理好的,对结果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改正或弥补的方法。
10---)要从上往下。企业的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与管理有关,管理问题不解决,光员工的技能是无效的,所以系统的首先应当从解决问题的根源——管理着手。例如,要销售人员销售技能,首先应该销售经理,使销售经理掌握正确的销售技能,然后再销售人员。之后,销售经理按照正确的销售技能要求、监督和辅导销售人员,销售技能才能有效。
11---)多用好的“案例”,在引用案例时,应注意实用性,可操作性,发动学员一起积极主动参与,对案例进行分析,给其诊断,找出病因,结合到所学的理论,再结合企业现状做出正确分析。案例内容不单单是企业管理,也可是一则发人深思的故事,只要能使人受到启发的,能通过案例进一步深刻掌握所学理论的,使理论不晦涩难懂,能引用到实际企业管理当中的,都可采用。往往学员在参与案例分析后,对所学理论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这样一方面提高了的生动、深刻性,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学以致用。
12---)需要建立一种持续的、经常性的机制。这种机制应涵盖企业的所有员工,而且还要包括所有合适的方法,例如用于在岗的内部导师体系,用于强化的内部专家,利用外部资源:将员工送到外部进行,或邀请外部专家来公司等。
许多公司是以他们的而闻名,象通用电气(GE),IBM,摩托罗拉(MOTOROLA),宝洁(Procter & Gamble)。特别是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波士顿顾问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和博思管理顾问公司(Booz Allen & Hamilton),更重视。 出于咨询行业专业性的需要,对人力资源的和发展是这些公司必不可缺的环节。因此,他们在课程方面非常重视并为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每个咨询员都必须用至少两周的时间来参加涉及整个公司的全球正规。在这期间,他们将与来自公司其它地区办事处的同事一道接受一些技能方面的训练。这种通常安排在公司以外的地方举办,通常安排紧凑的内容并着重技能的提高。员工从各地被组织到一起,接受由公司内部或者从外面的员的统一。因为的参与者来自遍布世界的各个办事处,课程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聚会,了解公司在其它地区的情况,从而进一步了解不为他们所熟知的世界其它地区的情况。
正规的也会在每一个当地所设的公司办事处举办。在通常情况下,技能方面的一个月举办一次;例如,在周五下午,从公司内部或从外面请一些演讲者,就各种各样的题目作主题演讲。内容从基本的咨询技能到企业管理观念的最新趋向,涵盖了方方面面。除了这些正式的课程,员工在工作中的("在职训练")中更是获益非浅。因为咨询员受委派接到项目,试管婴儿每个项目又依客户、企业、地理情况和碰到的问题不同而各异,而咨询员的工作就是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因此每接受一个项目的委派都是一次极好的学习体验。从其他员工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其中包括项目小组成员,特别是咨询合伙人和项目经理、客户、同时还有参与到项目中的其他人。
来源:中人网 ---小琪琪来啦的空间
网站备案号: 版权所有: 网
Copyright 2015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